第301章 瑶族舞曲(2 / 2)

再加上民乐特别的音色,最后的效果很有趣。

明明两个版本只差一个音高的距离,却风格截然不同。

一个柔和婉转,另一个情绪浓郁明亮,或者说一个侧重点是景,另一个的侧重点是人。

原版有三个降号,这些半音让开头听起来朦朦胧胧,有种梦幻感,就像是清晨山间的雾气,神秘静谧。

即使是后面热烈的快板,也显得含蓄一些,像是在晨曦里,一位民族服饰的少女轻点舞步,引来越来越多人慢慢加入。

民乐版的情绪变化就更丰富,开头先是高胡独奏,带着忧伤的离愁,等到了快板部分,整个瑶家山寨都沉浸在节庆的热闹中。

两个版本都很美,所以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民族乐团,这首曲子都经常被演奏。

林夏今天演奏的是交响乐团的原版。

开头是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和民乐不同,交响乐团里弹拨乐器很少,一般就是用各种提琴客串一下。

和民乐里的古筝琵琶相比,提琴们毕竟不是专业干这个的,声音一般比较小。

所以很多人在听交响版《瑶族舞曲》的时候,如果音量不大,前二十秒可能会觉得自己聋了……

不过这可能也是作者的用意,他也许就是想用这种朦胧的拨弦声去模拟清晨的脚步声。

又不是大军过境,确实不可能咚咚咚的。

等脚步声一过,第一小提琴的旋律部分也起来了,这是非常美的一段旋律,完美的五声音阶,人们好像看到了飘渺云雾笼罩的群山。

旋律逐渐传递给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一提琴的高音长音就这样飘在上面,又添了几分朦胧感。

直到木管接过主旋律,所有弦乐又变成了叮叮咚咚的十六分音符拨弦,明亮的音色让视野豁然开朗,就像天彻底亮了,人们也开始忙忙碌碌。

作为典型的华夏音乐,《瑶族舞曲》的旋律很美,而且非常符合老中人一生爱对称的审美,结构都是成对的。

木管之后,弦乐又重复了类似的旋律,只是这次四个声部,直接分出了四个八度,高音明亮,低音深沉,景色彻底明朗起来,这次又轮到管乐去吹层层叠叠的十六分音符。

这也是交响版显得气质更柔和的原因,传统西方管弦的配器改了几百年,本就调和。

从第一小提琴到大提琴,四个八度,还有一个比大提琴更低八度的低音提琴,相似的音色用五个八度一层一层叠起来。

就像五个只有大小不同的同款瓦片,叠起来非常严丝合缝,根本不会觉得哪片瓦更特殊,它们就是一个整体。

即使有情绪变化,也是慢慢地渲染,慢慢地推,小雨一点点变成大雨,很朦胧,不会有哪个声部变化得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