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历经磨难却幸存,这份信仰,深深植根于现实土壤,变得坚实且稳重。
他依然热爱这个世界,但这爱已是一种在经历过质疑后,依然坚守的坚定。
是在洞察生活艰辛、人性复杂之后,依然勇往直前的爱。
在“术”的迷宫中,我们往往寻不到出路,哪怕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
当在困惑中挣扎求索而不得时,切换到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去审视市场、捕捉个股机会。
会发现原来的认知,是多么狭隘和稚嫩。
在某一维度的问题可能有解,也可能无解。
但当我们提升认知维度,原来的问题,可能不再是问题,困扰与迷茫,也会消失无踪。
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彻底放弃,或清空对“术”的原有认知。
积累的数千个案例,都变得一文不值?
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关键在于我们的认知态度。
古人云:“道在术中,以道御术。”
有老师则主张:“道在术先。”
即先以“道”指引方向,在“道”的框架内运用“术”,实现道术交融。
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术”,否则就如同盲人摸象,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
那些擅长探讨周期和节点的老师,往往遵循“道在术先,术在道中”的原则。
他们先以“道”确定方向、择时和选股,再用“术”进行操作。
相应的“术”也相对简洁,更多聚焦于对关键节点的精准把控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对于刚从“术”的丛林中走出,对“术”与“道”,理解尚浅的人来说,
在某些情况下,“术”可能先于“道”。
通过“术”开路,随后实现道术交融。
现在阐述对“术”的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关注形态,决定于势。
形态仍可作为,筛选投资对象的考量因素。
但最终决定,是否进行操作的核心,在于对“势”的判断。
只有在“势”起之时,方可行动。
否则,将陷入过去对“术”理解的误区。
面对形态相似的股票,即使失败案例居多,只要能精准把握其“势”的演变,就不会轻易被诱导而盲目投资。
同时,我们应对形态保持灵活理解,理解“势”的逻辑后,
即使形态有所变化,但“势”未变,仍能坚定目标,避免被形态表象所迷惑。
2. 规律超越形态。
假如依然遵循旧有方式,仅凭寻找相似图形,并将其成功案例视为规律,本身就存在问题。
或永远无法触及规律与逻辑的本质。
过度沉溺于此,会导致发现越来越多的“模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混淆主次,更难与“道”相融合。
我们应探寻的规律,并非隐藏于形态之内,其共性并不在于形态的相似性。
两支股票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这并非关键。
若因此误入迷途,实乃忽视了背后真正的逻辑。
真正的规律,能助我们在确定性节点介入,
在大跌前夕及时离场,避免节奏踏错,避免在预期盈利时,反而遭遇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