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似乎也回过味来了,轻轻地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了一丝客套的笑容道:
“顾同先生,陈望将军,英吉利对华夏的支持从未改变,我们始终认为,华夏是亚洲最重要的一环,英吉利愿意为贵国提供更多帮助。”
但文森特话音未落,顾同眼中便闪过了一丝冷意。
他知道,英吉利此举绝非单纯的外交斡旋,而是一种战略布局。
换言之,在华夏两次大胜后,他们早就意识到,如果不尽早与华夏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一旦华夏成为抗日战争的制胜关键,英吉利在亚洲的利益将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他们才开始谋划着加大对华夏的援助力度,尤其是贷款和军备供应。
然而,顾同和陈望都明白,英吉利的援助,向来是带着条件和目的的。
比如三十三年,英吉利向华夏提供了五百万英镑的平准基金,这笔款项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华夏稳定币值,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华夏的货币政策。
同样,英吉利售卖的三十六架飞机和一千六百六十七万发子弹,虽然看似“慷慨”,但与日本在华的军事优势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文森特大使,贵国的援助力度,似乎仍然不能满足我们眼下的需求。”陈望毫不客气地说道。
文森特微微皱眉,显然意识到陈望的话语中的深意。
“陈望将军,我们一直秉持着平衡与稳定的原则。”
他说道,眼中闪烁着些许的不满:
“但正如您所知,英吉利与日本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立场并非轻松可以调整。”
陈望心中一动,顾同的眼神也在瞬间锐利了起来。
英吉利的“绥靖政策”,其实从三十一年的“东北事变”后,便已显现出来。
那时,英吉利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来制止日本的侵略,而是通过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试图通过一份软弱无力的报告来缓和事态。
这一举动不仅未能遏制日本的扩张,反而加深了华夏对西方列强的不信任。英吉利的绥靖政策,背后是他们对亚洲经济利益的忧虑,尤其是对日本的纵容。
在年初,华夏再次向英吉利提出三千万英镑的贷款请求,然而英吉利却以“可能影响英日关系”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
现在,英吉利依然在试图平衡与日本的关系,生怕过于倾向华夏会得罪日本,导致英吉利在亚洲的战略地位受到威胁。
这一点,随着国军在松江和华北战场接连取得胜利,才发生改变。
而陈望记得,在他原本所处的时空,在日国逼迫法兰西关闭滇越铁路后,又迫使英吉利断绝华夏通过港岛和缅甸的对外交通。
英吉利政府在三十九年一月起,禁止经港岛陆路边界对华出口武器和弹药,进一步削弱了华夏的抗战能力。
这显然让华夏的领导层对英吉利的“支持”产生了质疑。
陈望与顾同深知,英吉利的援助不过是“有限而带条件的”,而且并没有实际解决华夏急需的军事装备和战略物资。
因此,面对文森特的“诚意”,两人心中已有数。
当然,两人心里都很清楚,眼下最重要的并非单纯地接受英吉利提出的援助,而是要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利益。
文森特所代表的英吉利,若想获得华夏的支持,必须在贷款额度、军事援助和战略合作上做出更为实质性的承诺。
不过,顾同和陈望心里都清楚,英吉利依旧老奸巨猾,虽然急于争取华夏的合作,但却并未完全放弃其原本的战略意图——他们仍然想在有限的援助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顾长官。”陈望看着文森特离开的背影,低声说道:“英吉利的这些条件,显然不够。”
顾同微微一笑,眼神中带着一丝狡黠:“当然,我们的底线,绝不仅仅是这些。文森特急于表现出来的所谓‘诚意’,不过是他们拿得出的一部分罢了。现在,关键是看美利坚的态度。”
陈望轻轻点头,目光淡然:“他们现在还没有看到美利坚的真正动作。等美利坚大使赶到,看看他们会如何反应。”
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此刻,英吉利大使的急切,无非是为了在列强间争取到更多的筹码,但他显然低估了华夏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