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斗词《水调歌头》(2 / 2)

“殿下意下如何?”

陈琦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可以,本王答应你了。”

陈琦如此痛快的答应,反倒是让庞清等人一愣,一股不安的情绪萦绕在心头。庞清看着陈琦那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总觉得事情好像并没有按照他们之前的谋划进行。

在庞清等人看来,陈琦就算是会答应他们的比试要求,那也一定会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绝对不会如此轻易的就答应下来。

但是,比试之事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就算庞清他们有所疑虑,也只能强行压下,硬着头皮继续这场比试。

庞玉走上高台,脚步非常沉重,面色也是郑重了几分,丝毫不见刚才挑衅陈琦时的傲慢和轻蔑。

庞玉站在高台上,装模作样的走了几步,做沉思状。

半刻钟后,庞玉走到了古琴旁坐下,一边轻抚古琴,一边唱出了一首秋月词《浣沙溪》。

琴曲婉转娇柔,唱词合辙押韵,虽然算不上是什么精品佳作吧,但也算的上是上品了。

等到庞玉唱完,台下鸦雀无声,庞玉有些尴尬的站起身,环视一圈后,迎来的是各种各样,神情怪异的眼神,把庞玉看的汗毛倒竖,坐立难安。

就在庞玉疑惑在场之人为什么会是这个反应的时候,不远处,皇室宗亲所在位置,一名身材微胖,白面无须的中年人笑了起来。

中年人本来也就没有压制自己的笑声,加上本身场面就比较安静,所以显得他的笑声更加明显了。

“庞家小子!”中年人用调笑的目光看着庞玉:“你这唱词,如果是那些青楼花魁唱出来,还算是符合身份。”

“可偏偏是你这一个世家公子唱出来,还在这样一个场合唱出来,就有些矫情了吧。”

“你庞家一脉虽然源出于金州,但是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迁居到了冀州府,中元城附近了。你这个思故土思的是哪里呢?”

中年人轻飘飘的几句话,就将庞玉本就不多的遮羞布都扯掉了。

其实在场之人之所以刚才未发一言,鸦雀无声,就是发现了庞玉这首词与其的气质完全不符,所有人都在怀疑这首词是由他人代笔而成的。

而且,这首词和现在这个场合也非常的不搭,如果是放在清瑶坊争花魁的时候,那一定是会一鸣惊人的。

只可惜,现在是在皇家大宴上……

很显然,庞玉是无法回答中年人的问题的。

庞清轻咳一声:“颖国公您是文道大家,就莫要调笑我家小子了。”

“庞玉这首词说的并非是他自己的经历,而是在听了他人遭遇后,将心比心,以他人心境作出的词。”

“当然,这首词确实和当下的场合有所不符,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总比刚才的那些打油诗,滑稽句强的多吧。”

“更何况,仲秋祭大宴,从来就没有规定过能献艺什么,不能献艺什么,题材有什么限制。”

“所以,我觉得……”

庞清的话没说完,但是在场的人也全都听明白了庞清的话。

不得不说,庞清这货胡搅蛮缠的手段还是有的,最起码他刚才这么一通胡言乱语,还真就把庞玉从刚才那种尴尬的处境中救出来了。

当然,庞清也搭上了自己的老脸,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庞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虽然此前人们已经知道了……

不过,在庞清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毕竟,如果此次比试赢了的话,他们的收获完全是可以羡煞旁人的。

没错,都到现在了,庞清还是觉得自己这边能赢,而他的评价仅仅只是手下人对于陈琦此前诗作并不高的评价。

庞清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文人相轻这么一个词的存在。

就从庞玉刚才唱的词来看,就知道庞清手底下那些文人是个啥水准了;这样一帮成天只知道招猫逗狗,溜须拍马的货,你指望他们能够在庞清面前,说陈琦些什么好话呢?

“堂叔。我们此前有言,此次比试只比文采,不论内容。”陈琦冲着刚才说话的中年人拱手行礼道:“庞玉这首词在文采方面,还是不错的,至于内容嘛,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至于其他的疑惑,只要在比试之前没有做过约定,都不能算错。”

“所以,堂叔还是莫要与其深究了。”

中年人看到陈琦冲他行礼,赶紧起身抱拳躬身回礼:“昭阳王心怀宽广,不愿与小人深究。”

“老臣自然不能当拖后腿的不是。”

“好吧,此事就此作罢。权当是老臣酒后失言吧。”

陈琦端起酒杯,遥敬了一下中年人,中年人也端起了酒杯,冲着陈琦示意,然后二人默契的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中年人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脸上的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他只不过是皇室宗亲中,非常不显眼的存在,属于那种纯粹充人头的存在。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仅仅是因为自己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让陈琦注意到了他,还以堂叔相称,这简直……赚翻了好吗!!!!!

陈琦又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端着酒杯缓缓走了两步,并没有借助什么乐器,就那么一边饮酒,一边清唱了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来想去,陈琦觉得,中秋词虽然多,但是能让陈琦一鸣惊人的,或许也就只有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