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方朝廷的老对手,双方可以说是都了解对手。
如果南方朝廷出兵的话,肯定会有镇南王军的队正面对上。而朝廷军队之中,除了当年的岳帅把镇南王的军队打的大败之外,其他将领对上镇南王都会发怵。
也是朝廷选择继续观望的原因,毕竟对于金人来说,只要镇南王的军队没有损失,那么他们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希望。
而且蒙古人和金人的祖地有原始山脉的阻隔,他们要想将金人的祖地抄了,也要战胜镇南王才行。
所以当时最主要的因素还在镇南王这边,不过谁都没有想到,金人之中实力最强大的镇南王败的竟然这么快。
其实以镇南王的实力来看,只要后勤保障跟得上的话,和蒙古打个三五年是不成问题的。
就算是后勤保障有困难,打上三五个月也没有才能难度。
但是双方交战还到一个月,镇南王的军队失败了,而且是大溃败。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金人内部的矛盾占据一方面,还有盟友的背叛也是一方面。
镇南王能能够和南方朝廷对峙多年,也是发展出了一大批的盟友。
在他强势的时候,这些盟友基本上都依附于他的。但是在他露出了颓势之后,这些人也是第一时间跳出来背刺他的。
其中的黄河老祖和铁掌帮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不仅仅在暗地投靠了蒙古人,而且也将镇南王出卖个干干净净。
甚至,他们还在镇南王被蒙古人打败之后,出其不意的将镇南王给掳走了。
这些是朝廷所有没有想到的,等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匆忙之中派兵北伐,结果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只是将前沿阵地往北边推进了一两百里,等他们再想往前收复失地的时候,蒙古人这边已经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在北方大平原上,朝廷军队根本就经不起蒙古骑兵的冲击,双方只是试探性的接触了一下,朝廷这边就构筑起了防御工事。
也只有依托地理优势,朝廷军队才能够和蒙古人正面一战。
那个时候蒙古人正在清剿金人的残余势力,两面开战的话,就会丢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好局势。
再加上北边的义军也是从中捣乱,在分享胜利的果实,所以当时的蒙古人还是和朝廷约定双方和平共处。
如今蒙古人已经是彻底腾出手来,再加上蒙古人在西线和北线的战事基本结束,可以将兵力调集到南线。
这样一来,南方朝廷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加。
越是在这种时候,朝廷内部就越要稳定,而且朝廷内地的各个军事要地也不可能没有军队防守。
那么对前线增援最大的,就是这支组建不久的新军。再怎么说,他们也是几十万大军,就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是一支正规军队。
在杨显耀给冷锋下达最后的三天期限时,兴帝已经在命令朝廷兵部,同时派遣一队督军人员前往前方阵地。
不过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有着严重的滞后性,特别是这种十分严肃的事情,朝廷在大规模的军队调动方面,必须要有皇帝的信物和手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