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46)(1 / 2)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4198 字 3个月前

在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挥洒着乡野之气,已然是锤炼过的皇帝。他的身后,正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舞台,曾经是他披荆斩棘的发源地,而今,当他坐在这座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却愈发感受到一股无法遏止的紧张与沉重。此时的朱元璋已是半百之人,苍劲的脸庞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与政治斗争留下的伤痕。此刻,他的内心正酝酿着一场空前绝后的风暴。

大明初立,国势虽强,却暗流涌动。一方面,士人为重新修订的汉律感到振奋,另一方面,地方豪强与朝中权臣之间暗潮汹涌,这令朱元璋如坐针毡。他深知,一场大案的发生,虽能清洗内部的腐败,但同时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慌与猜忌。

就在此时,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离奇而恐怖的命案。位于城东的渔舟烟阁,一位着名的文士,名叫王宏,因在城中广为传唱新编的诗词而声名显赫,然而,他却在某个深夜被人杀死于书房中,死状惨烈,鲜血染红了整个房间。人们见之无不心惊,王宏的死不可思议,因他向来以和善着称,文治武功,结交了不少权贵。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面色凝重,随即召见了心腹大臣冯胜与李景隆。他双手紧握龙椅的扶手,神情中透着一丝急切与不安:“王宏之死,绝非偶然,必有隐情。若不追查清楚,天下人心可用,何来明朝江山稳定?”

冯胜微微颔首,阳光透过窗户洒下,照在他干练的面容上。他沉声道:“陛下,王宏生前与各地豪强交往密切,或许是因为某些利益冲突。而依微臣所知,王宏曾经赌博于一场文士聚会上,后因负债累累,得罪了不少人。”

“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杀人,且王宏并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李景隆插言,面容中显露出几分担忧,“若真追查下去,恐怕又是一场滔天的风波。”

朱元璋沉吟片刻,忽然一拍桌子:“风波什么的,总要有人扛住。此案涉及之广,必不可轻言放过。即刻派人四处调查,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自此,凶案开始在南京城内外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调查小组由冯胜和李景隆共同负责,他们深入京城的夜市和酒楼,打听关于王宏的种种流言,每一名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被带到问事堂。王宏的妻子,一名楚国女子,面色憔悴,满眼失神,她望着这对执意追查夫君之死的官员,喃喃道:“我就知道他会有心事,但他从未跟我提起过,我只愿他好好的。”

冯胜与李景隆见她如此悲痛,心中也渐感不安。冯胜语气柔和地问:“王宏生前可曾言及与谁有过争执?”

女子摇头,泪水夺眶而出,淌过她苍白的脸庞:“我……我只知道他常常在夜里写诗,提笔记录下脑海中的念头。他的诗中有些字句,让我觉得他或许在藏着什么秘密。但他从未告诉我。”

至此,两位大臣意识到,或许隐藏在此案后的,不仅仅是仇杀那么简单。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王宏的身边聚集着一群才子雅士,或因酒兴高歌,或因名利之争,这些士子们的争斗与合作构成了一幅扭曲而复杂的关系网。冯胜向李景隆摆出一张关系图,皱眉道:“你看,这张图真是错综复杂。每一条关系都可能成为嫌疑,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嫌疑人浮现出来,但是证据却始终难以捉摸。”

最终,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名不知名的地方小民的口中。他偶然在街市闲聊中提到了王宏在某次宴席上与一位豪强大商发生过激烈争执,“那晚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他曾提到有一份极其重要的诗稿,那是他一生的心血。”小民低语,神情中透出几分忌惮。

“那诗稿,是否可能与他之死有关?”李景隆迅速捕捉到信息,内心一阵激动。他立刻提议去查找那位罕见的大商,名叫富甲,身负重金,坐拥万顷良田。

朱元璋在得知这一线索后,决意亲自主持新的审讯。王宏的妻子眼中闪烁着难以割舍的痛苦,摇摇欲坠的身躯似乎在悲哀中不断挣扎。朱元璋沉声道:“倘若这富甲真的与此案有关,我们定要将其绳之以法!”

经过一番周折,富甲被请到南京,跪在朱元璋面前,面露惶恐之色。他的鼻翼微微颤动,似乎透出一丝不安。朱元璋直视他的双眼,语气冷酷:“王宏的死与你有关吗?”

富甲几乎是立刻否认,“启禀陛下,王宏是我朋友,我怎么可能让他受到伤害?他那天在宴席上说的都是酒后失言,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