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大部分都是刚走出校园的高中生或者初中生。
最大的十七八岁,最小的才十五六岁。
他们没怎么干过农活,连农具都拿不顺手,十个人干的活儿还抵不上一个村里的好劳力,就因为干农活的事儿没少被人嫌弃。
有限的土地,有限的收获,还平白无故多了十几张嘴分粮,就凭这个,村民们就不可能会欢迎知青们的到来。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咱们擅长的是知识,不应该只下地干活,咱们应该干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苏暖添了一把柴,小声道,“村里马上要开始恢复扫盲班和小学了,到时候需要不少老师,肯定得从知青里选人。”
钱心心一听,眼睛都亮了,“真的吗?”
“知青也可以?”
“可是,允许么?”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村里的人对知青的印象一直都不好,再加上他们自己自尊心作怪,不怎么跟村里的人接触,时间长了村里人也没人搭理他们。
如果能够做轻松点儿的工作,他们都是乐意的。
苏暖道,“三里庄大队半年前就重建了小学,其中就有两位知青老师,咱们公社也计划在今年年底新建一所中学。这说明什么,说明知识在受到重视。同志们,我们不能只是空想,而要行动起来呀!我们不光要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我们的汗水,还要把我们的知识留在这片土地。虽然我们会面临许多困难,但是请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这次宣传活动就是我们的起点,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自己的所学,做出更大的事业,让大家看见咱们知青的力量。”
大家的眼睛就更亮了!立马就有人举手回应了。
“说得好。”
“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我们的青春不能白白的浪费。”
“我们可以做到的。”
“说真的,我现在超激动,恨不得马上去种两亩地。”
“噗......”
“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哄堂大笑,笑了很久,之前那些消极的,畏惧的心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乐观的,富有激情的初心。
李国华认真道:“苏暖,我们都听你的。”
“对。”
“没错,你说我们听!”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同意。
来之前他们都是想支援农村建设的,只是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枯燥,磨灭了知青们当初下乡时候的热情。
有多强的信念,就有多大的成功。
任何的事只要被赋予了强大的信念感,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看到他们眼中坚定的目光,苏暖答应了,拿着剧本跟他们一一对了几遍词,调整了一下走位,这次修改的内容不多,很快他们就弄熟悉了。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
李国华嘴里念念叨叨的,却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苏暖道:“你干嘛呢?”
冷不丁的被人打断,李国华吓了一跳,小声道:“……我还没背完。”他这人平时的时候记忆力挺好的,就是一到关键时刻会紧张,所以每次都是提前多背几遍,省着到时候磕磕绊绊的。
“没事,你慢慢背吧,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