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单亲生活,也曾经买过一些书在网上查过一些资料。常有专家会说:“不要因为丈夫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就对孩子说丈夫的坏话。要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最好的、最棒的,要在孩子心目当中树立起一个完美父亲的形象。”
徐媛看到这些言论,不禁嗤之以鼻:这些专家都是男的吧?还树立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岂不知最完美的父亲就是消失的父亲。父亲都不在了,当然可以随便怎么讲,反正这个父亲也只存活在孩子的幻想里。
孩子如果听了母亲的话,真的把父亲当成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存在,那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懂事以后发现父亲并不完美,怎么办?想象和现实就会产生巨大的鸿沟,让孩子的思想被撕裂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孩子会认为父亲怎么这么卑劣?母亲为什么要骗我?从而产生了被欺骗的痛苦感,甚至有可能要用半生的时间来削减这种痛苦感。
而另一个部分的孩子则会产生一种不配得感。他们没有办法接受父亲是不好的,没有办法接受母亲是骗自己的,所以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压自己、欺负自己。他们会认为父亲还是好人,母亲也没有骗自己。关键的问题在于孩子自己。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听话、不懂事、不够优秀,才让那么完美的父亲离开了自己,不喜欢自己。所以这一部分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恐惧。
左思右想,徐媛都不认为在孩子的心目当中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父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所以,面对着渐渐长大的欢欢和欢欢心中逐渐产生的疑问,徐媛的态度是:妈妈既不会说爸爸的坏话,也不会说爸爸的好话。欢欢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欢欢可以自己去想,爸爸到底喜不喜欢自己,爸爸到底好不好?
就像今天晚上的局面,爸爸明明说好了要陪自己的,怎么转身就走了,就好像没有说过这些话一样。徐媛把这些判断留给了孩子,让她自己去感受。
欢欢扒拉着饭,小嘴巴一翘一翘,有些委屈:“爸爸明明说要陪我的,怎么就走了?他说话不算话。”
徐媛看着欢欢,有些心疼:“那欢欢你是需要做什么吗?”
“我想打个电话给爸爸,问问他为什么说话不算话。”
“可以的,应该的。”徐媛拿出了手机拨通了号码,递给了欢欢。
欢欢小小的手捧着手机,放到了自己的耳边:“喂,爸爸不是说好了要陪我的吗?你怎么走了?”
毕忠早就把自己顺口答应的这茬事儿给忘了一干二净,正在和哥们儿喝茶呢,突然听到了女儿的疑问:“哎呀,对不起,我这突然来个事儿走不开,不好意思啊。爸爸下次陪你,好不好?”
“那这次怎么办?”孩子的执拗不会轻易消除。
“那要不你看这样吧,让妈妈给你买个礼物做补偿。”
“爸爸错了,为什么要妈妈买礼物?”欢欢的价值观理解不了这种成人的补偿。
“是妈妈用爸爸的钱买东西,知道了吧。”
“你撒了谎,为什么可以用钱来弥补?”
“好好好,这样吧,下次我陪你玩一次游戏,不对,陪你玩两次,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