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10万难民,在这片土地上初步站稳脚跟。
为创造可持续的生存基础,一场波澜壮阔的开垦梯田行动,在李少华的带领下,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
人们手持锄头、铁锹、耙子等工具,浩浩荡荡走向山地。
首先,进行土地的测量和规划。
一些有经验的工匠在山坡上穿梭,用绳子和木杆测量土地的坡度和面积,仔细划分每一块梯田的区域。
根据山势的走向和水流的方向,精心设计梯田的布局。
确保每一块梯田,都能沐浴阳光,吸吮甘霖。
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将梯田分为不同的区域。
种植不同的作物,实现最大程度的土地利用率。
测量规划完成后,真正的开垦之战正式打响!
男人们挥舞着锄头,用力刨开坚硬的土地。
汗水如雨般落下,滴在刚刚翻开的泥土上,为这片土地注入生命的力量。
每一锄头下去,都伴随着沉重的呼吸和坚定的眼神。
他们开辟的,是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之路。
妇女也不甘示弱,拿着铁锹和耙子,紧随其后。
将刨开的土地进行平整和细化,去除石块和草根,把土地整理得松软而均匀。
孩子们跟在旁边,帮忙捡拾遗落的石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块块梯田逐渐在山坡上显现出雏形。
如同一级级阶梯,沿着山势蜿蜒而上。
仿佛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作的一幅壮丽画卷。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继续努力,一块又一块的梯田被开垦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在梯田里播下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还修建了灌溉系统,滋润着每一块梯田。
此时的东华国,尚未引入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李少华亲自示范如何播种这些作物,讲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管理要点。
他拿起一个土豆,向大家展示上面的芽眼:“看,这就是芽眼,要把带有芽眼的部分切成小块。”
随后,他在整理好的土地上,用锄头挖出一个小坑。
将土豆块茎放入坑中,覆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
接着是红薯。
将红薯藤蔓剪成一段段,每一段都带有几个节。
然后,在田垄上挖好沟。
将红薯藤段放入沟中,用土覆盖。
随后是玉米。
先将土地深耕,按照合适的间距挖好种植坑。
将玉米种子一颗颗地放入坑中,再用土轻轻掩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豆苗破土而出。
红薯藤在土地上蔓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玉米苗节节拔高,翠绿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然而,山上的各种农作物尚未迎来丰收期。
在这片容纳着10多万人的土地上,每天的物资消耗量如天文数字般惊人。
大米,40吨。
面粉,10吨。
蔬菜,10吨。
肉类,5吨。
……
幸运的是,乌柳村的农场在灵水的神奇滋养下,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庄稼郁郁葱葱,蔬菜鲜嫩欲滴,果树挂满硕果。
灵水的灌溉,不仅加速作物的生长周期,更提升了它们的品质和产量,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丰收乐园。
各种家禽家畜在灵水的滋养下,健康活泼,生长迅速,肉质鲜嫩。
乌柳村的农场,是难民营地的坚实后盾。
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各种宝贵产出,为10万难民的生活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