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陛下,臣没有妹啊...(1 / 2)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你认为一切都万无一失的时候,意外总会让你怦然心动...

时近盛夏,由于天气炎热,朱由检已经将办公的地点转移至西苑南台(清朝时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并由清顺治帝于1655年改名为瀛台),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似海中仙岛,其内储藏有冬日坚冰,真真是巧夺天工,冬暖夏凉。

然而与环境截然相反的是,一群内朝的官员此刻小心翼翼的陪衬着正在大发雷霆的朱由检。之间朱由检将卷宗狠狠的砸在龙案之上,怒声道:

“啪...斩了,统统给朕斩了!这帮子蛀虫当真胆大包天,这个仓场总督苏飞,去年吏部堪核还给了个良等,李长庚,你吏部是欺朕的刀不利吗?”

原来是前几日,朱由检下旨开仓,将京师各大仓的粮食投入市场,用来平抑粮价。结果毕自严去了之后发现,原京师七大仓中,只有表面一层是粮食,其下面全部是沙土!账面上的七十万石粮食不翼而飞...

这里就要介绍一下了,大明京师粮仓共有七座官仓,它们均集中在朝阳门附近。北有海运仓、北新仓;中有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和富新仓;南有禄米仓。南粮经过漕运到达通州后,最终会转运到这里进行储存,每座大仓存米约十万石左右。京师七大仓担负着保证京师和北方边防粮食供应的责任,同时也有“战略储备粮”的作用。

按说这么重要的七大仓本不该暴雷,不过这锅的源头还得安到那个死于痔疮的张居正身上。自张居正改革之后,大明的赋税都变成了交银子,收税交银子,军饷发银子,官俸领银子。从朝廷百官到平头百姓,大家都习惯了缺什么就上街去买,粮食也不例外。反正啥都能用银子买,这就导致了实物仓储这一块逐渐被众人给忽略了。

其次就是贪腐,大家都贪,谁管你啊。

再者就是众臣都忙于党争,谁关注你啊。

最后就是,大明的问题太多,朱由检执政以来,多年的重心都在搞钱和军队建设上,他自己也忽略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底下的人的关注点自然也都转移了出去。

那再说说咱大明特色是啥?一穷,二贪,三天灾,四带薪上岗。本来,大明对于粮仓这一块的管理制度那是相当严格的,在粮仓的管理上面,明朝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多头管理,相互制衡。“京仓以户部官、御史等巡察,外仓则按都司关防之。”也就是说,不止一个机构来对粮仓进行管理。

在宣德四年和六年, 明朝政府分别设置了“经历”和“总督仓场”这两个职务对粮仓的管理和记录, 到了正统三年,又规定各个地区的侍郎来兼任对于粮仓的管理。不过王朝进入末世,那些严格的制度也随之名存实亡了。

眼看着同僚们都靠着贪腐走上了奔小康的星光大道,那些个“仓管”,“经历”和“总督”们,整日守着成山的粮食,自然也动起了小心思,各种手段给他们玩出了花来。

一曰赈灾,如今大明的天灾就像日本的地震,那是家常便饭。十成的赈灾粮出库少三成那算你活动的勤快了。扣下来便转手倒卖...

二曰火耗,粮食储存与管理那是存在日常损耗的。到了上报的时候那花样就多了,比如说霉变啊,老鼠偷吃啊,走水啊,操作失误啊,热胀冷缩啊等等,之后再将这些瞒报的粮食转手倒卖...

三曰借贷,明朝在发放粮食赈灾时,其使用方式则主要分为无偿救济和有偿借贷两种 ,大明官仓的有偿借贷实际上就是无偿借贷,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给予民众一定的优惠。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无偿借贷被省略了,有偿这时候也早变成了高利贷。而且,这粮是从官仓放出去的,收的时候却是落进了官员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