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金陵城的现状(1 / 1)

话说回来,此时正值大明王朝时期,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说是处于一个人口红利期。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各种生产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而当时间推移至十七世纪,随着开海互市政策的实施,一场前所未有的时代浪潮被悄然掀起。大明的百姓们纷纷扬帆出海,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他们将大明精湛的制造技艺带往世界各个角落,让全世界有机会领略到大明帝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不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并让全世界深刻感受到明朝的制造力量,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光。

再看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明朝当下这个阶段,它似乎显得有些憋屈和愤愤不平。就连生活在此地的老百姓们,心中也或多或少怀揣着一丝不满情绪。遥想当年,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成功篡夺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南京仅仅逗留了短短两年时间,便毅然决然地决定将整个皇城迁至遥远的北京。自此以后,大明朝的政治、军事核心区域也随之向北迁移。曾经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并大力建设的都城——南京金陵城,如今只能沦为一座留都,地位已然大不如前。

然而,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坐落在南京金陵,而龙脉所在的安徽凤阳距离江北亦是近在咫尺。

朱棣本就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皇位,内心深处难免心虚不安。因此,在他迁都之后,自然不敢轻易对南京做出其他变动。

此后继位的诸位皇帝,出于对祖先的敬重之情,从名分与荣誉方面考虑,依然保留了南京那独特且重要的政治地位。

实际上,除却内阁以外,南京城中应有的各类机构可谓一应俱全。可当时间推移至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时,这位特立独行、思想前卫的皇帝实在太过超越时代,以至于南京方面有些难以跟上其步伐。于是乎,相较于京城而言,南京此处便缺少了军机处、宣传部、大明皇家公司以及大明皇家银行这四座关键机构。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机构有无存在,于南京城而言其实并无太大影响。毕竟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坐镇,即便再多的机构也不过只是徒具形式的摆设罢了。

且看那南京城中,各类大大小小的衙门星罗棋布。其中有掌管皇室宗亲事务的宗人府,统辖军事大权的五军都督府,分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政务的六部衙门,负责监察弹劾百官的都察院,传递奏章、沟通上下的通政司,主掌司法审判的大理寺,辅导太子的詹事府,汇聚天下文人雅士的翰林院,培养国家人才的国子监,主管祭祀礼仪的太常寺,接待外邦使节的鸿胪寺等等。然而这些看似威严庄重的衙门,实则大多如同聋子的耳朵一般,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纯粹成了一种摆设。

再将目光投向北方,北京所在之府乃是顺天府,其周边区域便是北直隶或是京畿之地。这里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核心地带,自然是备受瞩目。

而反观南方的南京,其所对应的府衙则是应天府。这应天府所处之地即为南直隶。说起那位应天巡抚毛一鹭啊,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别看他顶着个应天巡抚的名号,实际上就连南京城的边儿都沾不着呢!他的府衙远在苏州,只不过是挂着应天的名头而已,对于南京城内的任何一处地方,他可是一点儿也管不着呀!

话说到这儿,便能够明显地瞧出来,北京那厢的朝廷所管辖处理的皆是实打实的事务,其所掌管的范围乃是整个天下,其中自然也涵盖了应天府在内。

反观南京这边的朝廷呢,则大不相同。除开兵部尚书王在晋、吕维祺以及王永光(您没听错,南京此地居然设有整整三位兵部尚书,不过他们横竖都只是后备干部罢了,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嘛!这可是经过崇祯皇帝亲自特批的哟),再加上负责总督粮储的户部尚书李三才,还有管理后湖黄册的户科给事中这些为数不多的关键职位以外,其余绝大多数的官位基本上都如同虚设一般,毫无实际作用可言。

当然啦,在这里头还存在着隶属于内廷的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以及大明皇家南方分公司的田弘遇。此二人手中握有的权限亦是相当之大的,但他们与那些外朝大臣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联。

众人皆知,真正掌控着国家政治和军事大权的核心力量基本集中于北京的朝廷之中。相比之下,南京这座留都的朝廷则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其中所安置的官员多数属于那些在仕途之路上遭遇挫折、不得志之人。而在这众多不得意者当中,以东林党的人士居多。

要说起这些东林党人的来历,那就不得不提到魏忠贤当政时期的天启朝。当时,正是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将他们发配至此。原本,这些东林党人心中还怀揣着一丝希望,想着等新皇帝登基之后,通过在京城的同党们极力推荐,自己便能顺理成章地重回北京朝廷,一展抱负。一旦成功入京为官,届时朝堂之上必将呈现出“众正盈朝”的繁荣景象,他们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并未遵循既定的剧本行事。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对阉党稍加整顿后,便似乎失去了进一步大规模行动的意愿和决心。如此一来,那些原本满心期待着能够借势而起、大展拳脚的东林党人们,如今也只能无奈地留在南京,继续充当着预备队的角色。

要知道,这些东林党的成员可都不是等闲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