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王徽之(2 / 2)

六、手足情深悲痛而亡

(一)兄弟同病相怜

王徽之亲兄弟有七人,而他与最小的弟弟王献之关系最为亲密。两人皆才华横溢,才情相近,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王献之安静,王徽之话多,谢安认为王徽之较为浮躁。但兄弟俩都追求古代高士,王献之欣赏东汉高士井丹的高洁行为,王徽之则欣赏司马相如的任性不拘礼法。虽然性格有差异,可两人是知音、是手足,关系一直亲密无间。太元十一年(公元 386 年),王徽之和王献之同时重病在身。病情略轻的王徽之心中满是对弟弟的担忧,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王献之的病情。

(二)愿替弟死

当时天师道流传着一种说法:在人快死的时候,只要有人愿意自折阳寿,那快死的人便能转危为安,逐渐康复。受家族影响,同样信奉天师道的王徽之便让人请来了一位术士。王徽之在病床上挣扎着直起身,气息虚弱,艰难地对术士说:“我的才能、官职都不及我弟弟王献之,今天就请大师用我的阳寿为我弟弟续命吧。” 术士深深地叹了口气为难地说:“能够替他人续命的人,自己得先有未尽的阳寿啊。今年,你与你弟弟,大限都到了。” 王徽之听后,大叫一声 “苍天啊,为什么?”,便昏死过去。

(三)奔丧之痛

数日之后,王徽之从昏迷中醒来。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便是用极其微弱的声音问夫人弟弟王献之的病情。夫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眼眶中闪过一朵泪花。自小机警的王徽之顿时猜到了噩耗,他的两只手紧紧抓住身上的被子,两行热泪缓缓涌出眼眶。过了几天,王徽之病情稍有好转,他便不顾家人和郎中的反对,拖着奄奄一息的病体,赶去为王献之奔丧。在灵堂上,王徽之没有落泪,他坐在停放王献之尸体的灵床上,拿起王献之生前最喜欢的琴,对着 “睡着了” 的王献之,弹了很久很久。可怎么也找不准当年孩提时的音调。最后,王徽之不得不深深地叹道:“子敬啊,子敬,你的琴也与你一同仙去了。” 说完,他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当场晕倒在子敬的灵床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随弟而去

经过这一沉重打击,原本就病入膏肓的王徽之,病情加剧,一病不起。短短一个月后,就随王献之一同仙去了。王徽之与王献之的兄弟情深,令人感慨万千。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魏晋时期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兄弟之间的这份深情,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兄弟之情,这份情感超越了生死,流传千古。

七、书法成就独具风格

(一)书法特色与评价

王徽之好声色,尤擅行、草书。北宋书法大家黄伯思评价他的书法最得王羲之势,后世也有 “徽之得其势” 的评价。宋《宣和书谱》评其书法 “作字亦自韵胜”,唐代张怀瑾在《书估》中列其书法为四等,与羊欣、孔琳之等同列。王徽之的书法习于其父王羲之,却又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在当时的书坛独具特色,既有着王羲之书法的神韵,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代表作品解析

《新月帖》

艺术特点:《新月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为唐代摹本,传为王徽之书。此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帖中字体书写速度沉稳缓慢,一笔一画起势稳健,收笔利落,毫不苟且。如 “摧” 字,笔笔落于实处,穿插丰满,圆润饱和;“念” 字撇捺如开张之翼,中宫紧缩,下方的 “心” 跌宕而起,显示出弹性和凝聚。在一些转折处,虽棱角过露,但整体仍不失温文尔雅。王徽之在楷书中穿插草书,如 “奈何”“复何似”“徽之” 等,加快了全篇的节奏,增添了趣味。此帖温和滋润,不像王羲之《兰亭序》那么清雅秀逸,也不像王献之《中秋帖》那么激情满纸,而是显出丰厚秀润之感。

收藏情况:《新月帖》收入《万岁通天帖》,现藏于辽宁博物馆。这件作品历经千年,虽为摹本,但依然能让我们领略到王徽之书法的魅力。相传它是在武则天时代,由宰相王方庆随同家传另外九件书法作品共同献出,再以双钩临摹法绘制完成。这十件作品合称为《万岁通天帖》,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后来又经历了多次火灾、战争,能够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得信帖》

艺术特点:《得信帖》又名《承嫂疾不减帖》,为草书,七行五十三字,刻入宋《淳化阁帖》《大观帖》,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此帖笔法自然流畅,线条婉转灵动,体现了王徽之在行草书上的高超技艺。

收藏情况:通过历代刻帖流传下来,让后人能够欣赏到王徽之的草书风采。这些刻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收藏家、文人雅士所珍视,为研究王徽之的书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王徽之的书法成就虽然在其父王羲之的光芒下略显黯淡,但他的作品依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不仅展现了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也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八、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一)被指不靠谱

一直以来,人们给王徽之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在时人眼里,王徽之不热衷仕途,对同僚不敬,交友随缘,生活随性;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一位非常不靠谱的人。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王徽之当差着实不靠谱。不仅装扮衣冠不整,连自己份内的差事也一律不闻不问。上司询问官职、马匹数量及死马多少,他一概不知,还理直气壮地用 “未知生,焉知死” 来回应。对友人心爱之物 “小偷小摸”,拿走郗恢的地毯还找荒唐借口。赏竹园而忘主人,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二)赞赏真性情与才华

但也有人赞赏王徽之的真性情与才华。历史学家钱穆就很欣赏王徽之的潇洒,曾说:“其来也,不畏经宿之远;其返也,不惜经宿之劳。” 王徽之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囿于礼,独钟于情。他对竹的热爱深入骨髓,“何可一日无此君” 体现了他的精神追求。王徽之在书法上独具风格,虽不如父亲王羲之名声响亮,但也有 “徽之得其势” 的评价。他的书法作品《新月帖》《得信帖》展现了高超技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戴逵得知雪夜访戴之事后,感慨道:“徽之不囿于礼,独钟于情,真是我的知心朋友。” 王徽之的种种行为,虽在一些人看来不靠谱,但在另一些人眼中,正是他活出真我的表现,他的独特个性和魏晋风度令人向往。